热点头条

CESTC观点 | 现代数字城市体系下的大交通建设该何去何从

发布日期 / 2021-04-07

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,城市交通出行需求及出行方式结构也发生着显著变化。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、出行方式机动化水平的提高、个性化出行方式的涌现,随之而来的“城市病”也愈演愈烈:出行停车一位难求、节假日高速“停车坪”、恶劣天气交通失灵……这无疑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更严峻的挑战。近年来,智慧交通信息化建设成为各个省、市的热门领域,但动辄上亿的投入仍很难缓解城市交通运行秩序的“堵、乱、差”,交通信息化治理陷入了“投入大、效果差、持续难”的怪圈。

4.7-1.jpg


01

政策导向

2019年9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《交通强国建设刚要》(以下简称《纲要》)要求: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(群)交通网,全面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,大力发展智慧交通,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,构建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和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。《纲要》强调了交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“先行官”定位及交通的重要基础保障作用,也对城市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
02

大交通一体化体系

打破目前条块化的数字资源分配和应用现状,构建铁路、水路、公路、航空、邮政多方式交通协调运行,交管、交通、规划、市政、城管等多部门协同管理,客运、货运、停车等多运输领域统一服务的大交通一体化体系,是突破传统交通项目“烟囱式”、“数据割裂式”建设模式,真正让城市交通数据、甚至是城市全量数据赋能交通行业治理、推动交通产业发展的必要手段。

4.7-2.jpg


03

建设模式

数字城市底座作为城市现代化统一规划、建设中的重要基础设施,其对城市全量数据的归集、全域要素的探触,为城市大交通一体化提供坚强支持。在数字城市体系下,中国系统的数字交通解决方案本着“共建、共用、共治、共管”的理念,将建设模式由“系统集成、领域内部集成”向“数据集成、服务集成、行业深度集成”转变,应用模式由“部门应用为主”向“跨部门协同应用+部门应用”转变,实现基础终端集约建设、运行环境统一维护、数据应用各取所需、交通治理高效协同。

4.7-3.jpg

外场共建:共建城市交通全面感知能力,广泛采集各交通要素运行情况,实现全交通方式的立体孪生;

环境共用:基于数字城市底座,构建统一的数字交通计算、存储、大数据、安全、服务环境,降低维护成本;

应用共治:构建大交通数据标准化管理环境及大交通运行指标体系,面向应用提供AI算法、统一权限、可视化等共性应用支撑能力;

行业共管:面向城市交通顽疾和公众出行服务,构建以数据协同应用为基础的交通治理、服务场景,服务交通管控、交通运输、交通规划等。


04

数字交通整体框架

依托中国电子云的基础与数据治理能力,中国系统旗下中电通途构建数字交通“云-数-脑”总体建设框架体系,基于城市统一大脑,支撑交通运输、交通管理两大业务:一方面面向两类交通管理部门提供行业监管、协同、治理应用抓手,另一方面面向公众出行提供出行规划、行车资讯、客票查询等信息服务。

4.7-4.jpg


05

应用场景

面向城市交通顽疾治理,依托城市交通孪生数据,统一发现交通症结、精准诊断研判问题成因、协同作战综合解决问题、持续跟踪不断优化方案,构建“数字化诊断、数字化研判、数字化评价”场景应用群,从提升交通安全、优化交通营商环境、改善交通拥堵状况、提升出行文明、提高交通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助力城市现代大交通体系建设。

重点车辆治理:重点车辆(渣土车、危货车等)极易造成重特大交通事故,是城市治理牛皮癣,涉及交警、交通、城管、住建、环保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,采取人防、技防多手段治理,有效保障车辆的循规循线行驶。

4.7-5.jpg

交通枢纽接续运输:全面获取各交通方式信息,根据交通出行模式和历史数据,对枢纽区域交通流量及所需协调运力进行预测,并基于供需匹配程度进行分级协调联动。

4.7-6.jpg

  • 重大活动/事件交通保障

  • 一键护航

  • 学子公交

  • 缓堵治乱

  • 预约出行

    ……


结束语

“数据驱动应用、数据赋能业务、数据推动创新”,充分发挥现代数字城市体系架构对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作用,以“数据链”为主线,强化交通运输、交通管理业务抓手,弥补当前监管薄弱环节,以“一体化融合发展”为思路,深入拓展多领域关联数据在城市交通运行治理、综合保障、突发应急、辅助决策、便捷服务的协同应用,打造安全、便捷、高效、绿色、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城市交通运行环境。中电通途将践行“安全为先、需求牵引、数据赋能、迭代发展”的现代数字交通建设理念,服务现代数字城市,助力交通强国建设。

供稿:中电通途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